专访丨专注澳洲华人糖尿病研究13年,女博士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病

“在糖尿病医疗教育方面,要更加注重对患者本身的关爱,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治疗来更好的满足病人的诉求。我认为真正的慢性病治疗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在帮助关爱患有糖尿病的人本身。”悉尼大学糖尿病教育博士林珊珊说。

林珊珊是澳洲糖尿病协会资深糖尿病教员和营养师,在澳洲糖尿病教育职业协会任职,负责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同时,作为澳洲营养与糖尿病服务机构 (Australian Nutrition & Diabetes Service) 的创始人和负责人。9月19日,在林珊珊回中国在参加学术活动的间隙,澳华视界对她进行了专访。

01 专注华人,聚焦澳洲糖尿病教育

作为澳洲多元文化糖尿病教育的带头人,林珊珊曾主编发表了19种语言的糖尿病教育资料《糖尿病:你需要知道是什么》,这是澳洲到今为止最全面的糖尿病教育知识手册。近两年来,林珊珊更加活跃在糖尿病相关的专业舞台上,致力于对澳洲的华人群体的糖尿病教育及推广。她想通过更多的努力让政府部门更重视和支持华人糖尿病教育。

图:林珊珊参加糖尿病大会,发表多元文化糖尿病研究

林珊珊介绍,过去澳洲在华人糖尿病这种慢性病上的投入并不多,医疗资源也有限。目前,澳州政府越发重视澳洲华人糖尿病教育这一块,林珊珊认为,这与澳洲华人数量增多分不开。

今年四月,林珊珊针对华人糖尿病患者启动问卷调查,收集到超过550份样本资料,报告预计将在明年出炉。这项研究得到澳洲政府和澳洲糖尿病专业协会的重视。林珊珊说:“希望研究结果能促进政府在糖尿病教育方面的投入,让更多中文教育资料能更本土化、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一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华人真正的受益,在慢病的治疗上由被动化主动。”


02 跨界学习,糖尿病研究从诊所起步

大学毕业时,林珊珊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走上糖尿病教育的道路。她大学本科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营养学,后保送到荣誉学位。2005年毕业后,林珊珊开设了一家私人营养诊所。在此期间,林珊珊在澳洲卧龙岗大学做营养学研究。做了很多儿童减肥实验和大数据分析后,她发现澳洲华人对糖尿病治疗和教育诉求增大,早期二型糖尿病对自己的私人诊所来说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她注意到,因为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澳洲现在的糖尿病教育不太贴合澳洲华人的生活。“每次看到华人糖尿病患者,就想起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英语,他们在澳洲看医生那种苦恼的感觉,我可以感同身受。所以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把这个群体照顾得更好。我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我的家人,想象他们看病的情形。这样每一次看诊我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图:林珊珊于2016年在国际内分泌大会上获奖

 为了这个目标,她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2006年,林珊珊开始了营养学管理硕士课程,后获得悉尼科技大学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的专业认证。2010年,她参加了澳洲首个大型国家级预防糖尿病的项目,主要负责中文组的相关工作。

2017年,她开始在悉尼大学攻读糖尿病中文教育博士学位。“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现有的中文糖尿病教育资料的分析和收集一些大数据,这样我能帮助政府在有限的资源下,更有效的帮助海外华人,同时让更多的非华裔医生更加了解的我们真正需求。”

03 帮助病人,凌晨4点半起床回复问题

林珊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糖尿病研究,一周工作6-7天是常事。用她的话说,只要在工作台面前,可以一坐就是10来小时。产假最短休假时间是两周,最长也就一个月。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对孩子感到惭愧,她把所有照顾孩子的事大多交给了丈夫和父母。 “我不想太多聊我的家人,但是我欠他们的太多了。我的父母和老公真的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他们是我所有成绩的幕后英雄。”

图:林珊珊和女儿参加糖尿病夏令营

为了更好的照顾她的病人,林珊珊义务利用休息时间为病人建立了微信群,他们都是澳洲华人糖尿病患者。在群里分享糖尿病教育知识,解答病人的疑惑。她每天早上4:30起床,除了晨练1小时外,这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复微信群里病人的问题。“因为太忙,只有这个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合适,我怕其它时候一忙起来就搞忘了。”

林珊珊专门学习了粤语,目的就是让患者在与她的交流更舒适。林珊珊认为与患者产生互动共鸣很重要。 “我一定要先说服自己,才能说服病人。”在教育病人打胰岛素前,林珊珊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患者听不进去,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切入点,没有让他愿意听并且懂得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虽然我注射的只是盐水,但我都会亲自体会每天被扎针是什么样的感觉,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说服人心。”

04 寻求合作,澳洲经验帮助中国病人

近几年来,林珊珊常常来中国参加一些糖尿病相关的交流会。这次回国林珊珊感受颇深:“这次回国交流比我预期要好很多。我发现中国现在对其他国家的医疗技术的接受度非常高,大家也希望有更先进的东西引入到中国。”

图:林珊珊的日常工作

她说,中国国内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专业能力都很强,但是全国医生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对糖尿病病人的教育体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完善相关机构建设,开设全面的同伴护理,不仅应该有糖尿病人专科医生,还该设置营养师,在运动和教育上也得有相应投入。”林珊珊告诉澳华视界:做跨国糖尿病营养研究的国家和机构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基于本国的多元文化的研究。她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中国提升糖尿病教育水平。也期待与中国国内的专家合作,共同关注糖尿病教育,造福澳洲华人和中国患者。目前,林珊珊致力于中澳两国儿童一型糖尿病的交流,希望在2019年能促成第一届中澳糖尿病夏令营。让中国的孩子们来澳洲亲身感受澳洲先进的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建议

1. 糖尿病人最需要的是自我管理

“糖尿病人95%的时间在自我管理、自我治疗,而真正与医生打交道的时间只有5%左右。所以更多时候病人要做到的事自我管理。”林珊珊说:“我不是在治疗糖尿病,而是帮助和关爱有糖尿病的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上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血糖控制。所以我们的治疗是以满足病人本身的需求为本,而不是以单一开药方为主。”

2. 关于保健品

关于吃保健品治疗糖尿病这一现象,林珊珊说:“中国人很注重养生,常常会吃很多保健品来治疗糖尿病,但这些东西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做到治疗,具体效果有多好,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来证明。



就好像中药中如果有任何一味药的药效不好,那么一整副药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加上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效果也会因人而异。保健品建议不要吃太多,2-3类往往就够了。吃大量各类保健品的人往往是在寻找一种心理安慰,好好认真吃好每一餐饭才是最重要的。

3. 膳食控制重点在于度和频率

林珊珊提到,她在见病人的第一面往往会给他们先解压。告诉他们,有无糖尿病,仍可以吃任何食物,只是在食物的分量和频率上要注意。强行节食和刻意的限制食物的摄入会在无形之中造成心理压力和营养不良。

有研究证明,刻意的限制饮食会出现厌食症。约50%的澳洲糖尿病人都曾经或是现在正在经历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我发现一个健康的饮食不仅要站在营养的角度上,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要很健康。我自己也会吃薯条和汉堡,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度和频率的问题。